一部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带火天津、西峡、宜宾三地旅游,春节档全国文旅市场借势电影IP实现“开门红”;一部《长安三万里》让西安“大唐不夜城”再现盛世风华;一部《卧虎藏龙》令安吉竹海成为世界级文化符号……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,正以“电影+”的创新模式,为城乡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当“泼天流量”借银幕之光倾泻而下,如何做好“电影+”大文章,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红动能,也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课题。 (3月2日《光明日报》)
“电影+文化”,以IP为媒,激活城市基因。电影与文旅的化学反应,本质是文化认同的延伸。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呐喊,与天津“因河而兴、向海图强”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;《长安三万里》以48首唐诗串联起的盛唐气象,恰与西安“千年古都”的历史底蕴深度契合。天津推出“哪吒带你逛天津”主题线路,将海河桥梁、非遗技艺、港口智慧融入5D影院体验,让游客在“踩风火轮”的震撼中读懂城市基因;四川发布“跟着哪吒游四川”线路,串联三星堆、都江堰等文化地标,以神话IP唤醒古蜀文明。这些实践表明,“电影+”绝非简单蹭热点,而是通过挖掘IP与在地文化的共鸣点,让银幕故事成为城市叙事的生动切口。
“电影+科技”,虚实交融,重构体验场景。从“看风景”到“入梦境”,科技正重塑文旅消费形态。天津“津港印象”文旅体验馆以5D技术还原电影中陈塘关的千帆云集,游客在虚实交织中感受“破浪前行”的沉浸感;乐陵影视城借唐人街主题园区,将影视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空间,7天吸引85万人次打卡。未来,VR、AR等技术可进一步打破时空界限——若能以数字技术复原《长安三万里》中的曲江夜宴,或让游客化身“李白”挥毫赋诗,文化体验将更具感染力。科技与艺术的结合,既为文旅场景注入新鲜感,也为传统文化找到年轻化表达路径。
“电影+运营”,流量变留量,还需解好三道题。热潮之下,三大挑战亟待破解:其一,IP转化需告别“贴牌式”开发。部分景区将电影元素生硬嫁接,导致文化内涵碎片化。反观浙江乌镇,从《似水年华》取景地起步,通过培育戏剧节、当代艺术展等自有IP,实现从“影视打卡地”到“文化目的地”的跨越。其二,服务能力须匹配流量规模。西峡陈塘关遗址公园春节客流暴增300%,若缺乏智慧导览、限流机制,体验品质必然下滑。文旅部门需提前构建“预警-响应”体系,将客流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动力。其三,生态红线不可逾越。宜宾发布哪吒行宫司法保护令,严禁破坏历史建筑与生态环境,警示行业:文旅开发需坚守可持续发展底线,莫让流量成为破坏文化根脉的“风火轮”。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以长线思维书写“电影+”新篇章。《哪吒》导演饺子说过:“机机会是不能糟蹋的,必须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。”文旅产业借势影视IP时,亦需如此匠心。唯有以文化为魂、科技为翼、运营为基,将“电影+”融入城市发展长线规划,方能避免“一阵风”式狂欢。当每一处取景地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,每一次观影热潮都能转化为在地IP的培育契机,文旅产业才能真正踩准时代“风火轮”,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。 (作者 刘纯银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