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近日印发的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指出,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,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。这为新征程上构建起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守牢耕地红线,夯实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 我国以全球9%的耕地养活近20%的人口,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%,保护耕地资源尤为紧迫。《规划》明确提出守牢18.65亿亩耕地和15.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,建立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制度体系。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区,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.2个百分点,玉米单产提高10%;在黄淮海平原,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“旱能浇、涝能排”,小麦亩产突破500公斤。这些实践印证着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”的重要性。针对盐碱地这一特殊耕地资源,我国创新实施分区分类治理。新疆通过“淡水压盐+生物改良”模式,将300万亩盐碱地改造为棉粮基地;山东东营探索“上农下渔”立体开发,实现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粮食增产双赢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:“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,把黑土地用好养好。”这些举措让“亿亩荒滩变良田”从愿景变为现实。
科技赋能生产,激活粮食安全的“新动能” 。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聚焦单产突破,2024年辽宁阜新大豆单产达340.54公斤,内蒙古通辽玉米万亩示范田亩产突破1247公斤,这些突破性进展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。在河南新乡的智慧农田里,“数智大脑”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指导农户精准灌溉,节水率达30%。种业振兴行动则培育出耐密宜机收玉米、抗赤霉病小麦等突破性品种,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%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更是革命性的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%,无人机植保、智能联合收割机等装备广泛应用。在黑龙江建三江,无人农场实现“耕、种、管、收”全程自动化,亩均成本降低15%。这些科技力量的聚合,使“藏粮于技”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。
政策护航发展,织密粮食安全的“保障网”。 《规划》构建起“党政同责+利益补偿+收益保障”的政策体系: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,将粮食安全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;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中央预算内投资向产粮大县倾斜,省级土地出让收入可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;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,通过价格补贴、完全成本保险等政策,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。2024年,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主产省80%的产粮大县,为农民吃下“定心丸”。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更是制度创新。浙江与黑龙江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,浙江每年向黑龙江支付20亿元补偿资金,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提升。这种“谁受益谁补偿”的市场化机制,破解了“产粮大县、财政穷县”的困局,让主产区重农抓粮更有底气。
当前,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耕地资源约束趋紧、国际粮价波动加剧等挑战。但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、始终为了人民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放眼望去,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,从智慧农田到现代灌区,一幅“仓廪实、天下安”的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。这是对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承诺的生动实践,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。